上周大小非农就业数据的极端分歧引起了整个市场的争论, “哪个更值得相信”这个话题,笔者在网上看到各种版本理论。在大量移民(无论是非法和合法)涌入美国的今天,这两者之间很难辩论出一个对错来。就连鲍威尔在周三的会议上都参与了这个争论。
在这样一场争论中,偏见决定了立场:一心一意想降息的鲍威尔自然是会怀疑大非农夸大了劳动力市场的实力——即使就夸大那么一点点: “最近强劲的就业数据可能略有夸大,表明基准修正可能即将到来。” 话中提到的“基准修正”,鲍威尔指的是就业和工资季度普查(QCEW),该普查用于对每月的非农就业数据进行年度修正。如果将大非农的就业人数的年增长率与QCEW的年增长率进行了比较,自 2023 年年中以来,QCEW 的增长已经大大落后于大非农就业人数设定的速度。本周,彭博社推测,QCEW的疲软可能意味着大非农就业人数每月被夸大多达6万个就业岗位。
基于彭博社的推测,总共要从 250 万 大非农就业增长数字中减去约 70 万个岗位。不过,如果现在这两个数据的分歧是由于大量非法移民造成的话,单靠QCEW的修正可能并不会解决上述数据搜集的精确性,因为QCEW数据来源是失业保险申请,非法移民怎么可能去申请失业保险呢。因此,下结论大非农夸大了事实为时过早。总之,一个字: “乱!”
笔者在上周的“全球降息派对?美联储会迟到”一文中,虽然对通胀数据的预测并没兑现,但是对美联储议息会议的推测: “根据4、5月的经济数据,SEP的前四行(GDP、U3、PCED和Core PCED)中可能的变化:GDP下调、U3上调、PCED都上调。”还不算太离谱。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更多地进行美联储会议解读。
理解周三市场对美联储会议的反应,不如让我们来看看周三早上利好股市的CPI:
· 整体CPI,3月年化增幅从4.55%降至2.79%,6月年化增幅从3.69%降至3.38%,同比增幅从3.36%降至3.25%
· 核心CPI,月增幅0.16%好于市场预期的0.28%,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年化增幅均好于预期
· 核心商品继续通缩,继4月份下降-0.11%之后下降-0.04%,年化商品通缩从-1.21%加深至-1.67%
· 住房核心租金环比上涨0.39%,同比上涨5.42%,基本与4月的数据持平
· 超级核心服务,0.04%的增幅是一年来最小的,远低于23年8月以来0.4%的中位数。这是市场预测错误的所在。
笔者对超级核心服务5月数据仍然持怀疑态度,原因有二:
首先,去年 5 月和 6 月也出现类似疲软读数,此后并未持续,这会不会存在季节性问题?
其次,最大的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服务,继4月份增长0.45%之后,增长0.51%,会不会政府刺激政策影响开始消退?类似的趋势在教育方面也很明显,学费在 21 年第一季度末的年化增幅为 0.8%,现在回看就是个底部。
学生贷款债务减免、处方药价格、政府医疗保健计划报销率,这些政策短期内压低了价格,但短期影响过后,反弹的概率不小。
沃勒(Waller)所等待的 “3-5个月的继续下降通胀数据是降息的充分条件” ,现在已经有两个数据符合要求了,市场也开始定价通胀继续下行。这可能也正是为什么市场周三从一大早就无脑上涨的原因。
笔者只是想指出的是,CPI在2023年年中时就已经到过3%了,时隔将近一年CPI仍在3%之上,CPI充其量就是小小震荡。另外,平均时薪增长保持在4%,而通胀在3.3%,说明美国消费者还是有钱花的。因此,通胀继续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就不大。
无论上面这一通分析得出多么有逻辑的结论,本周纳指横竖又创了新高!如果读者投资了正确的股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大型科技股),那么你的账户就很漂亮。这个市场是英伟达(NVDA)的市场, 当然,这几天不仅仅是NVDA,还有苹果(AAPL)和博通(AVGO)等,但都如出一辙。
喜欢提醒风险的笔者还是想要指出:市场在一片牛气腾腾云雾中出现小小裂缝。股市当前的上涨变得越来越头重脚轻。 大盘股标准普尔 500 指数 (SPX) 的涨幅(+13.5%)超过了中盘股 (MID+3.8% )和小盘股 (SML-1.93%) ,而所有指数都敌不过Magnificent 7 ETF (MAGS+33%) 。
市场的宽度着实令人担心。下面这张图的上半部分显示了自去年 11 月 1 日以来 SPX 和纳斯达克 100 指数的表现。 下半部分显示了两个指数的累计A/D线。 我们看到 A/D 线的走势主要是跟随指数的走势。 但5月中旬开始这个 A/D 线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从一个侧面表示市场内部大部分板块已经走弱。
可以这么说,市场的涨跌现在取决于AI,而不是美联储降息。 而这正是我们需要非常警惕的。
更多笔者原创,请点击
国内读者请关注笔者的知识星球账号 --- 扬缨宏观周报
But if we take a step back to look at YoY returns, the breadth isn’t that bad. Most people across board have become richer than a year ago. But if the weak breath means those who have concentrated a lot more on AI made far more money than those who have not such as Warren Buffet, well that’s more likely a bad luck… if the history can be of a useful reference, the internet has been transformative to the world but the GDP growth for the era before the domination of internet is about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period after dot com bubble. Technology can improve productivity so it may make some companies a lot more valuable and some others deplete but overall the impact seems neutral because the other side of the equation for winner is loser. So while you can see those mag 7 grow ins strides, many others are closing down because their business model isn’t viable anymore. Hence the divergence